找工作?薪資之外的3個指標!

找工作?薪資之外的3個指標!
動動手分享出去

前一篇文章分享人才培養的觀點,有些朋友也建議我可以寫一些求職相關,一天24小時之中,睡眠、可支配時間及工作各佔去8小時(理想情況),工作占去了一天的1/3,如果這個工作不能符合自己所需,帶來成長和快樂,而只是為了糊口的話,那既不能成長,也難以長久。

有些人不滿意現有的工作,但卻因為金錢壓力或者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而死撐著在現在的工作上,這種情況如果久了…,等到了一定的年紀可能會面臨兩個困境:第一個是想換工作卻發現自己沒能力換了;第二個是還不沒想好要換工作卻被迫要換(公司倒了)。

工作收益=薪資+無形損益

工作大致可分為穩定型與成長型的工作。這其中薪資當然是一個重要考量,不過我這邊把它擴大解釋成「工作收益」,而「工作收益=薪資+無形損益」。

什麼意思?

以我來說,退役之後,有四個工作擺在我眼前,一個是擔任泛公職,另一個是外派廣東的工作,及兩個新創公司的機會。公部門與外派中薪資、福利都是在平均以上,但這2項工作中,工作收益應該怎麼列?我這邊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公職=平均薪資+(穩定+可預期+…+…)
外派=較高薪資+(離鄉背井+調薪機會+…+…)
新創=較低薪資+(發揮空間+歷練+學習機會+…+…)

無形損益有正有負,例如外派的「離鄉背井」就是一個扣分因素,而公職的「穩定」則是一個加分因素。每個人所追求的無形損益不盡相同,有人喜歡挑戰、有人希望規律安穩、有人想要待在家鄉,不同需求造就了對無形損益有不同的偏好。

「這份行銷工作事情很雜,薪水很低,要待嗎?」
「這份工作雖然薪水很高,也很穩定,但很無聊,要換嗎?」
「外派機會很多,調薪機會大,要去嗎?」

我們工作中很常就會出現這些問題,而我的答案就是:「看無形損益」
對於一個沒行銷經驗、非本科系的來說,第一個行銷工作就可以考慮,可以成為踏入行銷領域的跳板。而對於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的人來說,第二個工作也可以繼續做,畢竟現實經濟壓力不小。而對於一個想多陪家人的求職來說,外派就不會是一個選項。

那,你的工作收益是什麼呢?

無形損益看哪些?

以我自己來說,無形損益除了成長機會、學習空間這些之外,我把它用三個指標來區分,分別是

1.價值觀
2.團隊成長
3.個人成長

價值觀來說,我希望公司的價值願景是和自己的個人目標相符,這樣達成組織目標的同時,也能完成個人目標,這是最好的情況,又比如老闆如果行為不法,這樣公司或許可以日進斗金,但就與我價值觀不符。其次來說是團隊成長,就是一起共事的同事能夠互相砥礪、成長,成長這條路太孤單,如果有能人在這條路上能夠一起走,那會是一個很棒的事情。最後底線則是個人成長,如果一份工作無法帶來成長或者太慢,對我而言「無形損益」就是負值,這時候如果薪水又不合乎期待,就是可以考慮轉職的時候。

你呢?你的無形損益是哪幾個指標?

結語

「如果有人給你火箭上一個位置,別計較位置的好壞,先上去再說。」這句話是Google CEO對一位員工說的一句話。我想也是很多新創公司的老闆會想對員工說的話,不過對求職者而言,困難點就在於辨認一間公司是「火箭」、還是「沉船」,如果是沉船,就算是當船長也不該留戀。我們很難去分辨一間公司的前景是火箭還是沉船,但透過「工作收益=薪資+無形損益」還是能一定程度篩選出更合適自己的公司。

問題加映:工作要待滿一年嗎?

待滿一年這個建議我在學生時候常常聽到人資反覆強調過,不過我的想法是,很多公司都不一定活過一年,在網路變化快速的時代,不應該被時間所侷限。甚至有些長輩會說「好好做,自然有回報」。對於這些長輩我想讓他們看一些股票的線圖就可以理解了!很多公司的員工是努力做,但公司不敵大環境的變化而裁員,這樣情況下不如及早累積實力,把握機會,在船沉了之前先行離開。

延伸閱讀:網路時代的新人才思維


動動手分享出去

歡迎分享給朋友或者留言跟我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