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的新人才思維

動動手分享出去

最近在同溫層看到好多關於勞資、人才的討論,在一次百大經理人的演講會場,底下的企業主管說年輕員工越來越不好帶。無獨有偶,一位中小企業主發文「討論」說:

「七、八年級生員工時間到就下班、下班不看LINE、已讀不回、假日消失、早上9點後才開始回覆……入這行實在要有熬夜、加班等的覺悟阿」

當然這個老闆被留言罵得很慘,不過我相信這反映了不少台灣企業的心態,因為我就在104上看過一間公司的「福利」是這樣寫的:「本公司比照勞基法」,這個概念就像是政客在政見欄位上寫「本人奉公守法」一樣荒謬(這個例子有2層引申意義)。

網路世代的勞雇關係

這種現象背後原因非常繁雜,但我覺得有一個原因是「代工思維」影響:把人力當作成本極力壓低。這個思維要首先破除,把員工視為「資產」而非「成本」,才會開啟一個正向循環。不過緊接著,又會有雇主詢問:

「如果我把員工培養好之後,他跳槽怎麼辦?」

台灣受日本企業早期提倡的「終身雇用制」影響很深,但我個人覺得這些已是該揚棄的陳舊思維,畢竟在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企業是否長青都是問題,如何要求員工「久待」?

這個觀點在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所寫的《聯盟世代》,有提出終身雇用的關係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聯盟關係:「僱主和員工建立在互相為對方增值的關係上,員工幫公司創造價值、公司幫員工成長增值」,另外對於離職員工,也主張應該積極維持關係,成為有如「校友會」的存在。終身雇用雖難以維持,但終身關係是網路世代的新型勞雇關係。相對於許多勞資關係結束後雙方宛如敵人、對簿公堂,這種終身關係我認為是企業應該重視的一環。

回到剛剛那個問題,相信也有了解答,「跳槽」又何妨?如果公司把員工當作資產投資,即使他未來有更好的發展,也會樂意與老東家維持良好關係,甚至能促成業務上的合作,而且公司真誠的對待員工,一樣能接收到其他企業「跳槽」過來的人才,這樣才能促成整體人力市場的向上循環。

但相反,如果像現在這樣,資方壓抑勞方成長,整個勞資環境處於互相敵視的狀態,離職員工輕則爆料、重則帶走機密,這樣企業看似省了人力成本,實際上對企業品牌名聲傷害更大。我曾在一次「北大創業論壇」演講中,聽到乾杯集團董事長平出莊司這樣說:「員工,就是我們的客人」我想,這句話的含義相當值得玩味。

(左起桃捷董事長劉坤億、乾杯副董事長高木大成、莫凡彼總經理方立寰、乾杯董事長平出莊司、安納特台灣總經理王冠翔、臺北大學校友總會副秘書長林育騰)

人才從基層到高層,可以分為幾個能力:技術、知識、態度、習慣、見識、眼光、思維,越是高層的人才越需要後面的能力,也越難培養。我認為基層的員工需要技術與知識,中層主管需要態度與習慣,而高階領導人則需要見識、眼光和思維。而一般人才的養成勢必要循序漸進,如果在前面的培養就吝於投資的話,企業後面的接班一定會出問題,而想永續經營的企業則應該越早重視「人力資產」。

至於企業應該怎麼與網路世代形成更良好的互動?礙於個人能力和篇幅有限,沒法說明,這場1月舉辦的電商人才高峰論壇,或許可以找到一點答案,我真心地認為,互相交流、討論之中,可以迸出更多的火花,而這樣的過程非常難能可貴。

人才怎麼培養

前段提到應該把員工視為「人力資產」而非「人力成本」後,又會有問題冒出來啦:(怎麼這麼多問題,難怪大家不想改變…)

「該如何培養人才?」

這個我認為可分三步驟進行,接續上面所說的資產,心態上應該用「投資」來看待員工,既然是「投資」就「有賺有賠」,十個員工若能挑出一個很棒的人才,投報率也算很高。而接下來,應該設計漏斗式的培訓機制,讓員工能逐步養成基層到高層所需的能力。最後,應該給予一套容忍失敗的「試錯」機制,在商周1443期的封面故事中,就提到全家董座曾賠掉一成獲利,但整體企業文化支持犯錯,才有後來所看到的創新。

「試錯」機制為什麼很重要?我借用大家中學都讀過的岳飛良馬對來說明:「臣有二馬,日啗芻豆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即不受,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這段是在說良馬吃喝很多,一開始跑的時候,卻沒有很快,等到跑了一百里之後才展現能耐。即使員工是「良馬」,如果沒有給予好的環境和讓他跑「百里」,怎麼能辨別得出來?畢竟像是眼光、見識這種能力,是無法用培訓來獲得,必須要靠歷練才行,因此在企業可容忍的範圍,不妨給予員工犯錯的空間。相反,如果企業上下全部的不敢犯錯,那就可能最後成為Nokia CEO 所說的情況:「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輸了。」

漏斗太難做了,用倒金字塔代替一下

我一直認為整個企業乃至於國家應該以人為本。畢竟,日本明治維新是由於一群維新志士集體覺醒、辛亥革命肇因於留學生與開明人士鼓吹改革,只有更重視人力資產,社會整體的產值才會提高。

台灣企業一邊高喊缺工、缺人才,一邊台灣青年卻成為青貧族、失業率高,被迫西進北漂南向東移的去中日美澳東南亞工作,這中間一定有很多的努力空間,如果在這個世代能夠集體覺醒,所謂的悶經濟、崩世代的問題應該能獲得改善。

*至於學生個人應該怎麼辦?我前一篇文章有可能是關鍵評論網裡面最長的文章,不嫌文長可以參考看看。

*提到交流,也歡迎和我碰撞產生火花,反正這些都是書生之見紙上談兵,被罵罵有所成長也沒啥不好

*最後有幾本書,分別是《就業的終結》《自創思維》《聯盟世代》《3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揭開全家便利商店 更新更快更有趣的秘密》,也有助於形成我這篇文章的脈絡,如果有興趣,不妨從這邊購買,可以小小幫助到青貧的偶。

*本文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動動手分享出去

歡迎分享給朋友或者留言跟我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