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疫情再起?業者可以怎麼做?

view of high rise buildings during day time
動動手分享出去

為什麼寫這系列?
實體零售的挑戰愈加強大,包含數位電商、疫情影響等等,希望在一年時間透過系列文章,建構百貨業者面對挑戰可資參考的方向,相關文章〈疫情衝擊第一線!這三家百貨業者如何因應危機?〉、〈微風、新光、遠百、台北101 業績期中考,母親節百貨業策略總檢討!〉、〈後疫情時代,百貨的核心價值應強調體驗!〉。

在人民自主防疫及疫苗逐步施打下,疫情控制逐漸好轉,各地也開始「微解封」。自5月三級警戒以來兩個多月時間,各地的人流從一開始的銳減到逐漸回流,即使之前仍在三級警戒,但假日不論是風景區或是百貨,都能看到不少的人潮。

從其他國家經驗來看如荷蘭及南韓案例來看,解封後若防疫鬆懈,容易造成疫情再起,讓城市持續在「封城-解封」不斷擺盪循環,從這個角度來看各大觀光娛樂場所、餐飲、百貨能否持續落實防疫,是解封後疫情會不會再度爆發的關鍵。

一方面業者期望解封,好讓生意能夠做下去。另一方面大眾會擔心疫情失控,如何求取經濟與防疫的平衡點?

收入銳減,有夥伴關係思維的才是好房東

疫情衝擊之下,產業中物流、電商、航運、電子出口等表現絕佳,許多人在股市中淘金。但另一方面,疫情衝擊第一線的五大產業:飯店旅館、觀光交通、內用餐飲、運動健身、百貨娛樂,五六月營收幾乎腰斬,甚至歸零。

多數業者除了尋求紓困、降低固定成本,也期望能盡早解封,否則實體經濟將進一步受創,甚至也有健身房業者才剛開幕三天,就遇到疫情無法營業。不但做不成生意,連紓困資格都不符合。這時候如何能與「房東」爭取降租,也成為業者努力目標。鏡周刊報導「佛心房東主動降租萬元」,內容提及房東不但減少租客六七月的房租,甚至鼓勵對方要共同撐過疫情,我認為這是房東與租客「夥伴關係」的典範。

說白一點,房東與租客更應該視為共生的「夥伴關係」,租客需要房東的空間做生意居住,房東仰賴租客穩定交付的現金流,如果房東一味只想要賺取租金而不顧租客的生計,甚至認為「租客再找就好」的心態,就很有可能租客都無法長期承租,讓房東花更多心力去與新租客磨合相處,因此我認為從房東長遠的角度來看,如果租客是穩定交租、配合良好,應該予以適當減租,讓彼此能長期合作下去。

各大保險業者與百貨業者,可以說是各大服務產業的「房東」,如經濟日報報導「保險業為承租戶降租度難關 餐飲服務業占比破5成」許多保險業就主動降租共體時艱。但是有許多進駐在百貨公司的廠商,因為合約關係需要持續營業,如果不配合就必須依合約罰款,不但無法降低廠商壓力,更會提高廠商成本。

如何形成正面的夥伴關係?引述中時新聞的報導,台北101在疫情之初,就與餐廳及美食街櫃位表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停業10天,對於餐廳及美食街櫃位而言,既可以自行考量人力成本配置,也不會有罰款問題。同時,因為台北101具備半官方性質,因此台北市府宣布「市有地」的減租措施,台北101與旗下承租戶也能同步受惠。

就像養魚一樣,要讓漁獲量增大?可以採取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叫做「竭澤而漁」,使盡全力把漁獲量榨取光,最後這個地方再也沒有魚。另一個辦法叫做「蓄水養魚」,打造良好環境讓魚群生長,進一步增加漁獲量,形成長久正向的生態。

解封後,考驗的是「公共空間」與「工作場域」的防疫能力! 

隨著疫情逐漸趨穩、疫苗施打率逐漸提高,各行業解封的呼聲越來越大,但從其他國家例子也可以看到解封後若防疫鬆懈,容易造成疫情再起,讓城市持續在「封城-解封」不斷擺盪循環。從三級警戒來看,大部分的民眾仍能自律維持防疫,包含消毒與戴口罩。這時候只要搭配公共場所的硬性規定,就能避免防疫破口。

但令人憂心的是,就算是三級警戒的當下,還是有許多地方防疫不夠不確實,包含有些店家並不在意「防疫實聯制」即使消費者沒登記也沒關係或很多門口量體溫也是「做個樣子」,未來解封後防疫成果是否可以維持?除了有賴民眾自律以外,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在人流密集的場所如公車捷運、百貨、觀光地區,是否有落實維持防疫措施。

例如,我們可以看到,在捷運進站前即使只是稍微拿下口罩抓癢,也會被捷運的工作人員制止,就是落實防疫細節的表現。或者例如百貨業的台北101更早在去年2月就成為首家100%入館量測體溫的百貨商場,在重點出入口設有保全跟紅外線體溫測量儀,落實高規格的防疫措施。

更進一步來看是大家的「工作場域」,這就有可能是大家和雇主比較忽略的地方,工作場域是一般人待最長時間的地方,防疫能否落實就是關鍵,相較於餐飲及百貨,工作場域的防疫顯得不被雇主重視。包含,是否保持足夠的距離?是否有A、B班分流?以及到辦公室的信件包裹是否消毒?先前我們曾提到早在2020年台北101即啟用理貨中心,讓外送包裹統一送到理貨中心後,再配送至各樓層,減少快遞或其他外部人員進到辦公大樓的造成染疫的風險。這比起其他辦公大樓外送只能在一樓取貨更嚴謹,可以做到消毒與人員控管。

從染疫到確診中間會有時間落差,當發現確診後可能都已經過了數日,這時候再消毒清潔為時已晚。因此,除了量測體溫與實名制之外,定期消毒與排換氣仍必不可少。目前民眾對於公共場所不戴口罩的行為已經會特別介意與出言制止,未來解封出遊,民眾更應該對於業者是否確實消毒這件事情格外留意,有做的人才能說是認真防疫。

但即使防疫滴水不漏,仍然有確診的可能。這時候就是考驗各單位的應變速度。除了前端盡力防堵之外,確診後的因應措施與反應也很重要。例如,確診後在這些公共場所能不能很快地框列出相關人員?並針對足跡做確實的消毒?甚至在防疫與衛生單位的通報機制能順暢?以避免出現疫調漏洞的情況。可怕的並不是哪一個百貨又確診或者是確診足跡又經過哪一個捷運站,而是公共場所各單位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應對機制,例如京站、台北101、信義微風都曾有確診案例傳出,但隨後就啟動疫調、消毒甚至自主休館,就是對疫情有較高規格的防護。

解封對於業者、民眾都值得期待,但為了避免疫情再起,確保自身與業者都落實防疫措施,並且重視「公共空間」、「工作場域」及「確診後的應對策略」,才能讓台灣再次成為防疫模範生。


動動手分享出去

歡迎分享給朋友或者留言跟我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