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劇照)
先說,我是亮粉,讀這篇需要有一點歷史基礎,對歷史頭痛者慎入。
先說,我是亮粉,讀這篇需要有一點歷史基礎,對歷史頭痛者慎入。
.
看到網路上很多對諸葛亮似是而非的評論,就想要來導正一下。評論一個人的才能,除了個人能力之外,也要擴大到他的環境、資源和對手、甚至是前後時代的人,比如A是一個國營企業的總經理,閉著眼睛每個月的營收也能有好幾億,但相反B是一個中小企業的總經理,要花很多力氣可能才有幾千萬的營業額,但能因為這樣就說B的能力不如A嗎?我這邊先武斷的說:諸葛亮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在於「事必躬親」,無法成為好的領導者。其餘政治才能、軍事才能都屬於一流。
.
蜀漢短史
.
劉備遇到諸葛亮以前勢力只有新野一處,而且沒有戰略目標,諸葛亮加入之後,戰略才清晰,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戰略是〈隆中對〉,概念是避開曹操、結好孫權,取荊州、益州,達成三分天下,清楚的看出機會所在與天下的利害關係。這與魯肅對孫權提出的東吳國策〈榻上策〉希望孫權取下荊州、益州,竟長江所極的「二分天下」策略相似,如果劉備沒有遇到諸葛亮,中國歷史就會提早進入南北朝的格局。
.
劉備集團赤壁後取得荊州四郡,並借得南郡(借荊州的由來)。然後西入西川取得益州(同時間曹操取得漢中),接著與曹操開戰,取得漢中。但曹操把漢中人口遷走,劉備只取得戰略要地,人口並無增加多少,後鎮守荊州的關羽北擊曹操,曹操實行「聯吳破羽,許割江南」的策略,讓孫權從後面襲取荊州,最後關羽敗亡,劉備失去荊州。沒多久劉備稱帝,率兵進攻孫權(目的不是為關羽報仇,另有政治目的),最後在夷陵被打敗,後請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病逝在白帝城。至此,三國的版圖格局確立,直至蜀漢滅亡。
.
劉備病逝後蜀漢內部有豪強作亂,一直到諸葛亮平南中內部才穩定下來。在蜀漢內部的統治格局可分為三個集團,第一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原從集團,其次是李嚴為首的劉璋舊部東州集團,最後是益州本土士族、豪強。
.
蜀漢困境
.
蜀漢的狀況有多疲敝?蜀漢經過關羽、劉備的敗亡,粗估兵力只剩原本的1/5(可能三四萬人)、人才大量耗損,國力大衰,甚至比劉璋時期還弱。同時,因為曹魏取代漢朝,並用九品官人法來收攏士族,「復興漢室」的政治號召力已經大為減弱,在內部已經不是擁漢反曹的鬥爭,而是士族與宗室的鬥爭。同時,作為統治集團的荊州集團失去「老巢」,成為一個外來政權,統治地位不穩。
.
你說,這樣子的政權,與劉表、劉璋、袁術這些人有什麼不同?甚至勢力國力不如袁紹。如果諸葛亮沒有撐起蜀漢,那劉備的歷史定位大概與劉表相同。
.
但,在這種困境下,諸葛亮幾年之後就能北伐曹魏,出動兵力近10萬,可見這恢復能力多麼迅速。諸葛亮治蜀的成績大多數人比較不質疑,基本上我覺得治國能力應與蕭何相當,主要質疑點集中在軍事領域。
.
諸葛亮軍事能力如何?
.
三國演義的確神化了諸葛亮,既沒有借東風也沒有空城計和火燒上方谷,雖然是神化但不代表諸葛亮「很差」。大多數人認為諸葛亮不擅長軍事主要基於3個原因 1.諸葛亮拒絕了魏延子午谷的奇襲策略 2.六出祈山(實際上是五次北伐)失敗 3.陳壽三國志的評論「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在討論軍事才能以前,我們應該先思考:「諸葛亮為何要北伐?」答案絕對不是吞併中原!北伐要回歸到我們所說的蜀漢困境:1.復興漢室合法性減弱 2.老巢丟失,荊州集團統治力降低 3.要壓制益州本土士族豪強,如何做到這幾點?答案是「北伐」。
.
北伐有什麼好處?
-政治號召:堅持漢室正統,否則和割據勢力何異?對政權來說,戰爭是最好凝聚國內共識的手段(可參考一戰的俄羅斯)
-軍事策略:以攻代守(因為拚綜合實力和持久戰一定輸,有玩過世紀帝國<大陸譯:帝國時代>就了解)
-焦土政策:疲弱雍涼,雍涼弱沒有實力的話,就沒辦法對西蜀造成威脅。(糧食長途轉運困難,很像曹操把人口遷出漢中一樣)
-養軍練兵:以戰養戰,培養人才。(姜維就是這樣來的)
.
除了這幾個好處之外,另一個可能是希望取得雍涼(關中、涼州),這是對隆中對跨有荊、益的修正,因為基於聯吳的立場,很難再去奪取荊州,取而代之的就會是涼州戰略,一旦取得涼州之後,可以擴大蜀漢的腹地,並且解決馬源的問題。進一步如果蜀漢能再取得關中,就可以形成秦對六國、漢對楚、北周對北齊的局勢,統一天下的機會就會大為增加,取得雍涼之後有沒有荊州就相對沒這麼重要了。
.
子午谷奇謀
.
魏延所提的子午谷策略,採取從子午谷險路出兵,襲取長安。(《三國志魏延傳》: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如果失敗,蜀漢內部反戰勢力會增強,國力也會受到減損,畢竟少一萬人對曹魏來說可能沒什麼,對蜀漢來說幾乎是10%的兵力。
.
那假如成功呢?
.
我們在思考一個策略,還需要想到「下一步」。假設子午谷策略真的成功,讓魏延取下長安,那之後呢?長安是漢朝的「故都」,政治意義巨大,又鄰近洛陽,靠近魏都。曹魏勢必會傾國之力來爭奪。為什麼這麼篤定?光關羽打襄陽,曹魏就接連派兵去支援,何況是長安?這時候如果兩國陷入持久戰,蜀漢就很難久持。
.
魏延的奇襲策略可以和之後曹魏滅蜀之戰的「鄧艾奇襲陰平」對照來看,鄧艾作為偏師,走陰平古道奇襲蜀漢內部,就算失敗對曹魏來說也無傷大雅。但魏延的子午谷策略,失敗的代價大,即使成功,蜀漢也會陷入戰爭的泥淖,因此不會被諸葛亮採用。這其實不是謹慎的範疇了,而是戰略上的不可行。
.
那,諸葛亮軍事能力如何呢?
.
如同我們一開始所說,國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總經理一樣,諸葛亮受限於本身的資源和舞台,能發揮的有限。但他能以小擊眾,還逼得「大國」的統帥司馬懿只能採取堅守的戰略,從這點來講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屬一流。
.
如果難以想像,我們不妨抽換個時空,如果戰國七雄時代,長平之戰中趙國統帥能把秦國打到「只能堅守」,這樣統帥能力如何?在南宋時期,如果南宋的統帥可以把金國打得「只能堅守」,這樣會如何評價統帥的實力?
.
進一步分析,我們從司馬懿的軍事能力來回推諸葛亮。司馬懿可以做到「千里奔襲孟達」、「百日平定遼東公孫淵」、「高平陵政變秒殺政敵曹爽」、「淮南瞬殺王凌」,這樣軍事才能的人面對諸葛亮,卻只能「堅守」,從這樣來看諸葛亮軍事才能如何?
.
三國志陳壽的確這樣評價: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樣的評價,除了他在西晉司馬氏底下任官言論受限之外。他同時在傳記裡面藏了這句話:「 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這句話是在說,諸葛亮受限於對手、軍力所以連年興兵無法成功。假如我們把諸葛亮的對手,從司馬懿換成曹爽,或許諸葛亮就會取代韓信成為新一代的軍神了。
.
跨時空對照
.
諸葛亮同期的兄弟姪子有:在魏國當道征東大將軍(大概二品官)的諸葛誕(堂弟)、在吳國當到大將軍的諸葛謹(哥哥)、在吳國當到太傅的諸葛恪(姪子),然而時人的評價卻是:「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狗跟虎都這麼厲害了,龍會差嗎?
.
諸葛亮前後分別有兩位很有名的宰相,一個是漢朝蕭何,另一個是東晉王導。西漢劉邦有漢興三傑,張良管戰略和謀略、蕭何主掌內政、韓信征伐。如果讓蕭何取代韓信,劉邦可能亡國還不一定,畢竟劉邦可是有56萬人輸給項羽3萬人的紀錄。結果蕭何、張良、韓信做的這三件事情,在蜀漢要諸葛亮一人包辦。你說諸葛亮牛不牛?
.
東晉王導被稱做「江左管夷吾(管仲)」、「王與馬共天下」,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王導的功績在於協助東晉皇族能在江南扎穩腳跟,而諸葛亮則協助蜀漢穩固。但除了穩固之外,諸葛亮對內面對的統治難度與對外兼掌軍權,同時王導面對的敵人是紛亂的五胡十六國,而諸葛亮面對的則是日漸穩固的曹魏,兩者相較諸葛亮更為艱難。
.
結論
諸葛亮的功績在於導引趨勢走向「三分天下」、奠定「劉備的歷史定位」,內政及戰略能力無庸置疑。而軍事上受限於國力、環境,仍能逼得大國曹魏的傑出統帥司馬懿「堅守」,即使北伐失敗也不至於「潰敗」,都是保存主力退回,從這邊來看諸葛亮可說是軍事、內政、戰略集漢初三傑於一身的人物。
.
本文同步更新於英雄故事:諸葛亮不擅長軍事嗎?怎麼解讀諸葛亮的才能?
.